偶爾發文,喜歡老漫畫與Marvel影視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心得與摘要2

沒耐心看的極簡版

七年戰爭

原因:搶了小少爺的西里西亞

阿普做死跟英國結盟,法國不爽轉而跟奧俄結盟

一開始打得很順,奈何資源差太多(想補刀的也多),資源不夠頭腦來湊,運氣加乘最終戰平

腓特烈大帝

前期很衝動,憑著一股毅力打完七年戰爭收斂脾氣,後期勤於內政,國庫賺飽飽

拿/破/崙時代

二皇間的悲慘棋子,惹怒拿皇小能手,奇蹟般地改革,梅特涅救世活了下來


第三章 微不足道的强权

普鲁士以军事上无与伦比的成就被后代广为歌颂,在欧陆投下震撼弹的拿破崙对于腓特烈大帝主政下的普鲁士亦是尊敬。

但普鲁士在18世纪时,通过7年战争一己之力力抗三军的普鲁士充其量只是强权敬陪末座的军事强国。

普鲁士此时正好是欧陆局勢诡谲莫测的时刻,正有利普鲁士初出茅庐的新潮国家有突破点,但其实普鲁士除了佔了时利这点,本身的运气也是挺好的。


腓特烈大帝的前半段执政风格不如俾斯麦一样缜密,先用外交孤立敌国再宣战,他就是一个把身家押上还能全身而退的赌徒。

此时的普鲁士风格如同没有任何教养的纨裤子弟,可以无徵兆撕毁两国条约、无预警开战、毫无理由侵略邻国(如奥地利的西里西亚),且在自己口袋满满之际,拍拍屁股留下一群做白工的盟友与咬牙切齿的奥地利。


普鲁士做出远超过该国的野心,在七年战争时差点翻车,但七年战争以一国之力咬牙力抗三军的腓特烈大帝让他真正赢得大帝的美誉。


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腓特烈大帝此时的辉煌战役和军事成就,他更加推崇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最后三年咬牙苦撑的坚强与毅力,带领普鲁士脱离波兰瓜分的后尘。


七年战争属于普鲁士与奥地利源自于西里西亚的旧恨加上欧洲局势的多重因素之下。


大致因素与成因为

1.奥地利对失去西里西亚的屈辱仍恨之入骨

2.普鲁士一直以为奥法会不合(非客观理由,而是历史渊源),因此自从嚐到甜头后与法国合作成为常态

3.但此时英法在新大陆上的争执取代了这种敌对关係

4.普鲁士希望新强权-英国能干扰俄国,因此普英结盟

5.法国不爽普英结盟,转而与旧敌人奥地利结盟

6.奥地利与俄国结盟,是为了再夺西里西亚做准备

7.最终形成法奥俄结盟,普英结盟


   为甚麽说七年战争只有普鲁士呢?原因是英国在新大陆与印度跟法国战的难分难捨,根本只能精神上和少许物质上支持在欧陆孤军奋战的普鲁士了(阿普:Q Q)

   但七年战争即使普鲁士比任何敌方三国的单一力量来的小,腓特烈秉持着危机就是转机的想法,想把它变成一种「征服战争」,他打算先发制人。

很可惜这个野心没有成功,实际上七年战争更多时间是普鲁士为存亡之际抵抗着。

七年战争,普军真正攻击的时间并不多,约莫初期一年取得萨克森,后两年转守,后几年只能说是硬撑着续命了,原因无他,资源实在差太多了。


在挣扎地的几年中亦诞生出无数展现普军韧性与其素质的伟大战役

罗斯巴赫Rossbach击败法军

洛伊腾Leuthen击败奥军

措恩多夫击败俄军


但也险些在「库纳斯多夫Kunersdorf」亡国,「布兰登堡奇蹟」侥倖逃过致命一击

腓特烈在最艰苦的三年麻木不仁地抵抗着三国势力,赢得伟大的称号是足够有说服力的。


在1762彼得大帝登基换边战的选择给了久兵厌战的欧洲各国一个台阶下,最终签订合约和议各国势力回到开战前的情况。


表面上各国是白打了一仗,但普鲁士以一国之力战平三大强权,成就非凡。


后半段生涯的腓特烈大帝彷彿转性一般,不再对外征战专心内政,把原先打空的国库填满,与俄国始终保持良好的关係。(其實英法才真的是一天不打仗渾身不對勁的兩國)


继任者腓特烈威廉二世延续腓特烈大帝的大国政策,扩张版图,拿下波兰最好的部份后,普鲁士成为双民族的国家,他也是一位爱好文化的人,为普鲁士缺乏的文化涵养奠定基础。


普鲁士觉不是仅凭腓特烈辉煌战绩而跃升成大国,而是该国独特的理性、唯有国家的纯粹理念、充满弹性的包容度等无所谓的态度使他更易撷取他国能量。


但此种弹性而纯粹的信念在危急时刻也显得可有可无,普鲁士人的身分并非必需的存在,可以毫无负担地成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它的替代性也是极高的。


第四章 严峻的断裂测试


此章主要在阐述普鲁士如何度过没落的时代


与前章描述普鲁士的激昂不同,此时的普鲁士十分鬱闷


在欧陆纵横多年后,欧洲也潜移默化地把普鲁士这个异数那入了欧洲局势中。


但此时普鲁士没有如当初闻之色变,这时大家最怕的一个人只有一个人。


拿破崙!


拿破崙与法/国/大/革/命席捲整个欧洲,所向披靡且深具爱国情操的军队战无不胜,传统国家试图合力击退拿皇,但此故事中普鲁士始终只是个次要角色。


普鲁士为何会落到如此,整个过程大致如下


1.腓特烈威廉三世与前几个国王不同,他是和平主义者,坚守中立原则

2.与法国的败坏不同,普鲁士整个国家封建制度运作良好,也没什麽城市或中产可言,国内没有改革动力

3.1806年,想保持中立惹怒拿皇(拿破崙想联盟),打了一仗输得惨不忍睹,军队的威名重挫,国内大半被法国控制

4.冬季战争后转而跟俄国联盟,签了一个没啥用的条约

5.免于被併于莱茵联邦的命运,却成为拿皇与沙皇的中间棋子

6.拿皇的沉重赔偿使普鲁士不得已出售领地、提高税收、搞累进税率和借高利贷(普鲁士状态:负债累累),拿皇跟英国的海上封锁使普鲁士物资不足

7.逼迫普鲁士结盟不从,彻底激怒拿破崙,变成拿皇底下的出气筒

8.好几次差点被瓜分掉(两次与法国变节,拿破崙不爽),幸好奥地利的梅特涅为了欧洲均势的布局,使普鲁士活了下来


不过普鲁士也因此学到教训从死亡中爬了起来

逼得国内开始推动改革,把之前搁置的所有改革真正落实下来,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当时的普鲁士在两皇之间夹杀下还能有力量推动变革。

沉重的赔款和垮台的经济也导致人民对法国的怒气日益高涨,增加了从军的意愿,最终普鲁士选择与俄国联手,奥地利与拿破崙破局后随即加入俄普联军,弥补力量不足的部分,最终拿破崙失势,席捲欧陆的风暴就此结束。


普鲁士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上虽有大国待遇,实际上仅为二流角色,国土也被切割的乱七八糟,但获得补偿的莱茵兰土地(还获得了腓特烈一直很想要的萨克森)在当时看不出重要性,在未来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也是历史上无法预测的一环。


这个时代也诞生出隐约成形的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但此时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思想。

-----------------------------------------

這兩章可以看的出來,阿普你不愧是作死小能手,也強的令人讚嘆其精神之堅韌


评论 ( 3 )
热度 ( 42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秋本明 | Powered by LOFTER